嚼槟榔致癌和产业界的对抗策略 但在“槟榔致癌”的这一根本问题上,槟榔产业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博弈。 2020年11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槟榔产业安全课题组”撰写的文章《破解槟榔产业困局的对策研究》。文章指出,“槟榔已经被严重妖魔化,媒体大肆宣传不但使槟榔舆情大量扩散,还造成公众对我国食用槟榔完全被负面认知所替代。” 槟榔是否致癌?医学界有明确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03年特别刊物第85卷中将槟榔列为第1类致癌物,和烟草是同一级别。 2012年,该机构又将槟榔果(Areca nut)、含烟草的槟榔嚼块(Betel quid with tobacco)、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Betel quid without tobacco)列入一类致癌物。一种物质被标定为第1类致癌物,意味着其致癌机制是明确的。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在2017年公布致癌物清单时,也将槟榔果列入一级致癌物。 但上述代表产业利益的《对策研究》则提出,“我国食用槟榔是否致癌存在重大争议。”其理由是,世界卫生组织主要研究的印度和东南亚的食用方式,对中国食用槟榔的食用方式没有进行研究,中国的食用方式以嫩槟榔壳为原料,不是蒌叶嚼块和槟榔果核嚼块。“目前国内关于食用槟榔的毒理研究结论和流行病学调查结论也不一致,我国食用槟榔是否致癌目前还存在重大争议”。 “长期过量食用目前的食用槟榔存在对口腔的不利影响,但影响程度还无法科学判断。”产业界的策略是突出湖南槟榔生产技术的特殊性,并强调对于这种特殊的目前研究不足。但问题是,作为生产这种产品的行业,其本身却不能确保上市流通的产品的安全性,也拿不出安全性的证据,反而通过强调“安全性存在争议”来求得产品存在的合理性。 对于产业的这种论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2年发表的《个人习惯和室内燃烧——人类致癌物的回顾》第100卷中其实已明确表示,“任何文化中的槟榔都未被证明是安全的或没有致癌风险的。尽管添加成分、产品制备方法、使用方式和相关人群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些产品都与癌症升高的风险有关。” 201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湖南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灿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驳斥,“不存在一种吃槟榔的健康的方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7-3 17:16 , Processed in 0.2900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