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7日电(刘欢)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6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抑郁症发病群体为何呈现年轻化趋势?应该如何面对青春期抑郁情绪? “一件小事都会让我很痛苦” 16岁的贝贝在广西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二。在教室里,当她走过几个同学身边,同学便一起笑了起来,她在笑声中感到不知所措,心里在想: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看到我就笑? 这样每天都会发生的小事,却在贝贝心里一件件堆积起来。她总在思考,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我很怕去学校,在那里一件小事都会让我很痛苦。”贝贝说,她经常没来由地出现低落情绪,“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在同学眼里,贝贝性格开朗,很好相处。在家人眼里,她和父母、姐姐、弟弟相处都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 但是从14岁那年开始,低落的情绪就一直追着她跑,贝贝渐渐开始沉默、发呆、注意力不集中。躲不过的时候,她就选择自残,甚至还有几次自杀。 她向父母求助,告诉他们自己不想去学校,也学不进去。“他们就只能对我说‘这些都只是一个经历’‘你只能去读书啊’这样的话,我觉得没什么用。” 直到自残被发现后,贝贝父母才终于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她去看精神科医生、做心理咨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生申晨煜向中新网表示,抑郁症有其生物学基础,患者并非只是一时的情绪低落。 正常的情绪下,大脑中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发挥正性刺激作用,但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递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造成患者无法感受正常的高兴或兴奋情绪。 “这就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单纯靠自我调节就能恢复的。”申晨煜说。 他介绍说,常见的可能引起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因素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故及基因等等,这些既可以作为抑郁症发病的独立因素,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 资料图:图为2022年江苏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模拟医疗活动。(图文无关) 鲍祎珺 摄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整体环境是缺乏包容的。”申晨煜提到,孩子在向家长求助的时候,家长给出的反馈往往不是很积极,“比如‘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有问题’‘你别多想’等,但这些话就像是跟哮喘病人说你大口呼吸就好了一样,帮不到他们。” 他指出,在长期得不到求助的积极反馈时,孩子就会失去表达的想法。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这是知乎一个浏览量高达1848万的问题。中新网发现,不少网友在回答中都对“离奇”一词表示否定。 在杭州从事自由职业的谢女士听闻儿子确诊抑郁症时,同样很震惊。但是她细细想来,其实孩子的问题早有预兆。 “他进入青春期之后就有点自闭,也跟我说过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后面就很少提了。”谢女士告诉中新网,儿子此前还是一个外向的男孩,但爸爸对他一直要求严格。后来,他们离婚了,孩子跟爸爸一起进入新家庭。 2022年11月,儿子出现情绪持续低落、失眠、自残等情况,甚至存在幻听问题。谢女士匆匆赶回孩子身边,此时的他已不得不入院治疗。 孩子怎么就会变成这样呢?她开始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发现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和她同样的问题。 一位妈妈曾在少年抑郁症家长群里表示非常苦恼,说:“我给了她很多建议,可是她听不进去。” 群友回复说:“你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她当然听不进去。” 申晨煜表示,许多前来问诊的家长都更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对疾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思考。“家长往往很焦急,难以接受孩子上不了学这件事,所以就想让我们医生赶快下诊断,赶紧治。” 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在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认知问题。面对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如果急于下诊断,会让孩子进一步自责。“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但家长的诉求是做出诊断,进行治疗之后就能让孩子回到学校,其实这对于孩子和医生而言都不公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8:00 , Processed in 0.2411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