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重点集中两方面:一是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二是绿色金融。其中,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的余额接近24万亿元,授信户数超过5600万户。 “这(窗口指导)不是专制,因为银行可以在窗口指导的工业部门中自由选择给谁贷款。”理查德·维尔纳说,与此同时,这种信贷指导政策也是合理的,因为银行信贷创造影响到所有人,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应该有一个协调人确保这种公共产品只在合理情况下使用。 理查德·维尔纳表示,放宽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数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商业投资的银行信贷形式,是促进实体经济的正确途径。如果银行主要向小公司贷款,那么这将是更公平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大银行不愿和小公司打交道。但是,小公司占社会所有就业的三分之二,它们对一个健康的经济很重要。回顾20世纪80年代日本货币政策,当时日本央行利用窗口指导,迫使银行增加主要用于资产购买的银行信贷,造成史上最大的住房和房地产泡沫之一。 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谁进谁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思路,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央行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的时候也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分析称,央行已明确提出要做好结构性工具的评估及分类管理工作,做到有进有退。预计未来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阶段性特征明显的工具可能会逐步退出。此外,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可能会向绿色行业、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领域给予长期且稳定的金融支持。 值得注意的还有,日前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提出,“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报告》在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部署上还新增了“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的表述,预计后续央行将发挥结构性工具对于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或将有增量促消费结构性工具推出。 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展望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是重中之重。首先,前期的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有望进一步发力;其次,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最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2023年或上升至万亿元级别,进一步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撬动有效投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精准有力”,除了隐含总量适度外,还包括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关键作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8:03 , Processed in 0.2266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