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乡村教育有更多青春同行者 如何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刘满婷日思夜想的事。 她发现,学生们来自不同家庭,却又生长在同一片土壤——父母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经常外出务工,孩子们大部分由文化程度较低的爷爷奶奶抚养。 “缺少父母的陪伴,为农村孩子的童年蒙上了一层灰色。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多彩的童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帮他们开阔眼界。”刘满婷说。 2018年,芙蓉小学举办了第一届儿童节文艺汇演。刘满婷带领教师们搭了舞台,租了音响,请来专业的摄影师,家长们都觉得新奇。她记得,演出当天,全校家长都来了。近年来,芙蓉小学还举办了第一届校园运动会、第一届广播体操比赛等。 在日常教学中,刘满婷意识到,乡村孩子不乏学习热情,缺的是走出去的机会。为此,她和老师们商量,在日常课堂教学一些章节中,巧妙地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架起观察外界的桥梁。 “上《观潮》这一课时,我问学生,去过钱塘江看过大潮的同学有哪些?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刘满婷说,当屏幕里出现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时,孩子们都很开心,仿佛拉进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 有时,刘满婷似乎忘了自己也是年轻人。成为校长后,逛街、看电影、旅游等爱好都成了“奢侈品”。她告诉自己,“乡村有乡村的精彩”。 10年的乡村教育,让她看到了社会不同的横截面,丰富且真实。 事实上,关于工作,刘满婷不是没有备选项。不止一所镇里的学校曾向她发出邀约,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刘满婷和身处河南的丈夫常年两地分居。丈夫也曾不止一次地劝她说,把孩子转到河南条件更好的学校上学。几番思想斗争后,刘满婷还是将孩子留在芙蓉小学读书。 “如果校长的孩子都走了,那谁还愿意留下来呢?”刘满婷反问。 刘满婷的真心换来了年轻教师的信任。如今,芙蓉小学的10位教师中,9位都是年轻人,有的教师的家甚至远在六安市舒城县。学校生源也逐步回升,从她刚接手时的50余人,到本学期的200余人。 兼任西圩小学校长后,刘满婷开启了她的乡村教育新征途。让她觉得幸运的是,与接手芙蓉小学时相比,有更多青年教师成为她的同行者。 从教10年,刘满婷也成长为全国优秀特岗教师。她说,想做一个为乡村孩子“点亮星星的人”,带领乡村学校“重回青春”。 程鸿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7-6 09:36 , Processed in 0.2919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