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给之冰 “我有两个热水袋:一个放在脚边,另一个位置灵活,用来温暖任何一个寒冷的身体部位。” ——德国民众苏珊娜 资料图:“北溪-1”天然气管道。 俄乌局势的动荡,影响到全球的方方面面,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英国,超市里的葵花籽油供应短缺;在德国,能源密集型的小公司濒临破产;在法国,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又重回高点…… 受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断流、传统能源停产等影响,许多欧洲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上一年还是电力净出口国的瑞典,今年却宣布冬季可能会“偶尔断电”。英国政府则被曝进行“作战演习”,对全国停电7天这种“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提前操演。 虽然欧洲多国已将天然气储气库填充至90%以上,但仍然“心里没底”,为了节能奇招频出:实在太冷?多穿件毛衣,爬爬楼梯;热水不够?加速洗澡。开车费油?出门骑车,多在家办公。 ![]() 当地时间5月4日,英国一慈善项目的志愿者正在仓储中心处理食品。在英国,对食品银行和社区食品中心的需求飙升。 危机之下,高涨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又推高了通货膨胀,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一位英国食品银行的主管发现,有越来越多来领取食品的人表示自己没钱付燃气费和电费,也没法使用微波炉或热水壶。 为了准备过冬,不少欧洲家庭买起了秋衣秋裤、电热毯、暖手宝等节能又好用的“中国过冬八件套”。还有许多人计划关闭暖气,用木柴这种“最古老的燃料”取暖。 最近,随着来自北极的风暴抵达,欧洲的气温逐渐降低,这也意味着欧洲取暖需求将不断增加,到时候,欧洲本就脆弱的能源系统又将如何应对? 大国关系之冰 “寒潮即将来临……”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面对经济和能源困境,许多国家各有主张,嫌隙渐生,关系如坠冰窖。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对俄发起多轮制裁,从限制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到冻结俄资产、颁布出口禁令,再到讨论对俄能源限价,对俄罗斯四面“围堵”。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言,这是“对自己的肺开枪”。 ![]() 资料图: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援。 复杂形势下,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大动脉“北溪-1”天然气管道经历数次降气和检修,供应量大大减少,最终宣布无限期关闭。接着,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北溪”事件,深海下的爆炸令管道受损空前,让欧洲对“北溪”“死了心”,也让俄欧关系“结了冰”。 此外,一些欧洲国家旗帜鲜明地支持乌克兰,甚至冒着被卷入危机的风险提供军援和军事培训,俄欧之间猜忌丛生,使坚冰更加难以融化。 而面对遭遇能源危机的欧洲,美国选择借机“发财”,以3到4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天然气。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公开指责美国搞“双重标准”,如此高价出售能源“不是真朋友该做的事”。 当各国工业集团不堪能源成本重负、欧洲遭遇经济窘境时,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竞争性补贴“偷袭”欧洲。任欧盟,以及德、法等国轮番喊话,发出“可能引发供应链断裂”“分裂西方”的严厉警告,美国政府仍“我行我素”,坚称不需要作出道歉,让欧洲很难对自己大西洋彼岸的盟友不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洲面临的艰难局面也非一日所成。气候的寒冬终会结束,但这三重寒冰,何时可消融?又能否在明年春天来临之时融化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01:40 , Processed in 0.2273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