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联动 展现参与者责任担当 出色的医疗保障服务,来自于冬奥会建立的各场馆医疗站(以急救为主)-奥运村综合诊所(非紧急全科和专科诊疗,以及部分急救)-定点医院(重伤重症和康复治疗)的医疗服务体系。 为做好冬奥会的保障工作,北京市、河北省41家医疗机构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来自各个医院的31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到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中,分布在3个综合门诊和138个比赛场馆医疗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冬奥急救链条,随时满足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医疗卫生处处长齐士明曾介绍,经过反复研究,冬奥组委最终决定借鉴医联体的经验,实现统筹安排。所有的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都安排了三甲医院牵头保障,同时配有合作医院,让大家强强联合,发挥各家医院的诊疗优势。 例如,根据冬奥组委公布的信息,冰球运动可能伤及牙齿,选派北京的口腔医院作为主责单位,高山滑雪容易发生骨折和多发部位的损伤,则以运动性创伤见长的北大人民医院、骨科见长的积水潭医院作为场馆保障医院。 同时,冬奥会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冬奥医疗救援直升机保障团队。10日,一名瑞士籍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北京999医疗转运型直升机参与救援,仅用8分钟就将受伤运动员转运到了赛区定点医院,为抢救运动员争取了宝贵时间。 除此之外,做好急救保障工作的同时,日常的兴奋剂检测、防疫工作也在科学有序进行。 保障冬奥的公正比赛,兴奋剂检查官要近距离接触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感染新冠的风险非常高。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兴奋剂检查官王利军介绍,“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兴奋剂检察官的默默付出,作为无声的裁判,我们通过另一种方式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日前点赞北京冬奥会防疫,“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非常成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医疗救援队。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 科技冬奥 数字化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医疗保障近乎顶级。”2月9日,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给出这样的评价。 实际上,北京冬奥会所涉及的急救、医、药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数字化支撑。 北京冬奥会赛场设置了智能应急方舱与5G救护车。其中,智能应急方舱大约20平方米大小,具备冻伤产热复温、颌面创伤CT扫描等功能。 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曾对媒体表示,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诊疗平台,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提高冬奥会现场救治水平。 同时,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响应时间短、诊疗决策准确,解决了人工智能诊断不确定性的问题,保证了在移动方舱内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而5G救护车则可以实现上车即“入院”,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远程医疗平台可以将其超声图像和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指挥厅内及相应的接诊医院,助力院内专家云端会诊、远程指导急救工作。 专业科学的医疗团队,协调联动的救治体系,5G救护车、智能应急方舱等高科技设备助力,让疫情之下的冬奥医疗保障获得科技赋能。(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7-7 03:12 , Processed in 0.9913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