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方面,很多人在研究中,把女性的生育和养育等相关角色带来的负面效应叫做‘母职惩罚’,这很形象地说明生育对女性的影响,比如女性在就业、晋升等方面遭遇的隐性歧视等。”陆杰华说,“母职惩罚”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一直存在。 资料图:女性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张斌 摄 促进性别平等比延长产假更重要 关于生育与女性就业的关系,去年11月,多地出台延长生育假30至90天的政策就曾引起社会关注,有女性求职者直言担忧:“以后入职估计更难了。”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庄亚儿曾就此对中新网表示,产假太长会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或许无法承受,反过来会对女性就业进行限制。 “传统观点认为,生育的主体是女性,但如今社会发生变化,生育建设已不仅是女性的事情。”陆杰华也表示,生育问题和性别平等、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促进性别上的平等比一味延长产假、育儿假等更加重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旻则提出,目前,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明确规定“应当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为因生育影响就业的妇女提供就业服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在省级条例中,一些地区也提出“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等措施,直面女性在生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为女性劳动权益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资料图:中国首个再生育咨询门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科医院开通。中新社发 李晨韵 摄 生育不一定要与婚姻捆绑? 专家:鼓励未婚生育有文化差距 如何提升生育率?陆杰华提出,首先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释放促进生育的政策红利,他建议应构建跨部门的应对低生育率的决策机制。 从社会服务层面,陆杰华还表示,要加大托育和托幼服务建设。“很多人不生孩子,其实是养育负担比较重,特别是0~3岁的孩子,社会化的托幼服务是缺失的。怎样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价格合理、便捷的托幼服务,对生育率的回升很重要。” 在观念层面,则要适当引导年轻人。“过去强调少生,但现在少子化、老龄化来了,要适度改变婚育恋爱的观念,而这或许要用很长的时间。” 对于不少网友提出的“支持未婚生育”说法,陆杰华认为,未婚生育等问题涉及生育包容性,短期看,提倡这一点和中国文化还有一定差距。“在欧洲,不少国家未婚生育的比例已超过50%,但在日本和韩国,其非婚生育比例是非常低的,对促进生育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小的。” 陆杰华认为,生育和婚姻是否要捆绑,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共识才能落实。(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京灵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70589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7-7 13:32 , Processed in 0.2422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